2015(下)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17-09-02 16:50 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作者:李艳敏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选题
1.B【解析】“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的提出者是洛克。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代表著作是《大教学论》,是中国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泛智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2.C【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学习结果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A【解析】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创造更多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4.B【解析】清末时期,中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寅学制》是中国历史第一个颁布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戌学制》又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是以美国为蓝本的学制。
5.C【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或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6.C【解析】新课程结构改革中强调,我国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7.B【解析】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
8.C【解析】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主要依据是教科书。
9.A【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题目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
10.C【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目中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演示法的体现。
11.D【解析】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题目中,教师以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真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是情感陶冶法的体现。
12.A【解析】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运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题目中提到成人将所看到的画面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13.B【解析】陈晓在记忆单词时,单词在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通过复述,短时记忆可以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难忘,保持容量无限。
14.D【解析】中学生晓波能够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这体现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到达了形式运算阶段。
15. A【解析】性格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性格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对社会、他人、集体;对劳动、工作;对自己的内部心理状态,比如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
16. B【解析】处于这阶段的学生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力为依据,认为凡是造成较大损失、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
17. B【解析】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如题目中晓华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认为其他同学与他一样也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为其站不住角的、不合理事情,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
(编辑:李艳敏)